12月5日上午,一輛頂上長著“眼睛”的車,駛上成都二環高架橋,開始了當天的工作——對橋梁路面病害情況進行自動識別。這是一輛配備車載視頻的巡檢車輛,車頂的“眼睛”是采集高清視頻的攝像頭,視頻通過5G網絡回傳,成為監測橋梁運行情況的重要依據。此刻,成都的1334座城市橋梁上,車輛川流不息,匯成一條條流動的車河,仿佛整座城市的脈搏。
作為實際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,成都的1334座城市橋梁,是人們出行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。城市治理中,該如何為這些橋梁的安全和正常運轉提供有力支撐?記者探訪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道橋監管中心發現,借助科技的力量,成都為市民安全出行織密了一張保護網。開“天眼”,實時監控為橋梁“把脈問診”在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道橋監管中心二樓,柱狀圖、數字表格、地圖、曲線圖、餅狀圖......城市道橋智慧監管云平臺的屏幕占滿了大廳里一整面的墻,全市所有道橋的管養信息一目了然。
2018年4月,成都在全國率先建成道橋智慧監管云平臺。成都市城管委道橋監管中心信息中心的范興華介紹,平臺分為城市道路橋梁業務管理系統、橋梁專業監測系統、綜合指揮調度系統三部分,有了它,成都城市道路橋梁管理維護就可以實現一網總覽、精準呈現,資源整合、集成管理,統一指揮、全程調度。
而在過去,城市橋梁的管養流程需要先人工巡查記錄,再將信息輸入電腦,再派人現場核實,最后才能進行病害處置。借助智慧監管云平臺,這一流程將大大縮短。“比如日常橋梁的結構、水位、沉降、超載等信息,系統都能夠實現實時監測、分析,并發出安全預警。當發生突發應急事件,我們還可以實時調取全市‘天網’視頻,第一時間掌握現場情況,一鍵下達應急搶險指令。”范興華介紹。
2019年5月,成都在二環高架橋啟動“5G+云+AI”項目。視頻采集分辨率從原有1080P提高到4K,并用5G高速回傳,有效提升了圖像視頻中道橋路面病害的分析成功率和準確率。同時,借助人工智能強大的分析計算能力,對病害識別模型進行深度學習訓練,提升道橋管理的工作效率。“汛期橋面積水險情的智能識別與分析;橋面突發嚴重交通事故、車輛自燃等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時的高效應急處置,都可以借助系統實現。”范興華說。
城市橋梁常年裸露,經歷寒冬酷暑,承受車輛荷載,難免出現各種“不適”。每年,成都都會根據橋梁日常巡查、定期檢測等方式發現橋梁病害,通過維修加固的方式給橋梁“治病療傷”。長期以來,成都市市管城市橋梁專業檢測率持續保持在100%,如何做到的?
撥動幾下鼠標,范興華亮出“秘訣”——在城市橋梁管理工作中創新運用BIM建筑信息模型,為橋梁建起一套“三維立體檔案”。屏幕上,當動態地圖鎖定成都二環路時,平面地圖變成一組立體模型,整個二環高架路,2200余跨橋梁、53000余構件,全部存儲在這套“檔案”中。而此前,從3800余冊紙質文檔中查閱某一構件的資料,至少需要半天,現在只需2分鐘。
“我們把二環高架進行了構建級拆分建模,橋面鋪裝、防撞墻、橋墩、梁體……點擊任意構建都能查詢到相關信息,包括基礎信息、圖紙、是否產生病害、歷年檢測報告等所有信息。”范興華說。依據這組模型,管理人員可以快速查看橋梁內部結構形式,調取相關數據資料,為橋梁量身定做檢測維護方案。
此外,在城市橋梁安全管理工作中,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與公安交管、交通運輸等部門積極聯動,在全國率先啟動覆蓋全市的車輛超載超限監測智能交通體系建設,消除城市橋梁安全隱患